安徽特产丨此物千年不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王军喜 半导体所 安徽特产丨此物千年不坏

安徽特产丨此物千年不坏

2023-04-19 21: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宣纸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是中国传统造纸工艺之一。

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管辖,故因地得名宣纸,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

2002年安徽宣城泾县被国家确定为宣纸原产地域。

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宣纸的原材料有且只有青檀树皮和稻草,杨腾桃汁作为分张剂必不可少。

宣纸按加工方法分为原纸和加工纸。

按纸张洇墨程度分为生宣、半熟宣和熟宣。按原料配比分为棉料、净皮、特种净皮三大类。

规格按大小有四尺、五尺、六尺、七尺金榜、尺八屏、八尺、丈二、丈六等等;按纸面纹理分有单丝路、双丝路、罗纹、龟纹等。

宣纸制品有素白册页、印谱、信笺和仿古对联等等。

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邢春荣被指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9月30日,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民间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东汉造纸家蔡伦死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一带以造纸为业,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修谱,以表怀念之情。

但年复一年难以如愿。一天,孔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因终年日晒水洗,树皮已腐烂变白,露出一 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之造纸,经过反复的试验,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绝妙的纸来,这便是后来有名的宣纸。

宣纸中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就是为了纪念孔丹,一直流传至今。但是这种说法尚缺文献考证,仅口头流传于民间。

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唐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之《历代名画记》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

这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了。

另据《旧唐书》记载,天宝二年(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而宣城郡纸尤为精美。

《旧唐书》载:唐天宝二年,陕西太守韦坚向朝廷进贡时,各郡贡品就有“宣城郡船载,纸、笔、黄连等物”的记载。

《新唐书·地理志》和《唐六典》上记载着“宣州贡纸、笔”等文字,可见该地所产纸、笔在当时已甲于全国,因唐代的泾县、宣城、宁国、旌德和太平等均属于宣州管辖,

而据《宣州府志》载,宣纸主要集中在泾县一带,由此推断,宣纸之名的产生与当时所管辖的州府息息相关,也即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极其密切。

可见宣纸在当时已冠于各地。

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

关于宣纸生产的记载则可以追溯到宋末元初。清乾隆年间重修《小岭曹氏族谱》序言云:“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7] 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从十三宅,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法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

宋末曹大三因避战乱,迁至泾县小岭,以制宣纸为业,世代相传。

曹氏一族历来是宣纸生产技艺的主要传承者,直到近代才有外姓人介入,传至今天已有30余代。

因纸的集散地多在州治宣城,故名宣纸。

2011年3月5日和18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抢救性挖掘整理研究”(批准号:10&ZD084)课题组先后在宣纸原产地安徽省泾县和首席专家所在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召开了学术研讨会和开题报告会。

课题组搜集点校整理了《泾县小岭曹氏宗谱》。

该宗谱是唯一记载有宣纸史料的家谱材料,弥足珍贵。《小岭曹氏宗谱》有乾隆刻本和民国3年刊本两种,乾隆本只有半部存于民间,民国3年刊本善本只存1部。

在这次田野调查中,课题组将24卷全部拍摄在存,经过点校整理,形成简体字文档文本,给课题组研究宣纸发明者小岭曹氏世代演变,以及曹氏对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发展和完善历程提供了第一手文字资料。

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

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

再加上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

十九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